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前不久,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人民日报推出系列评论,和读者一起学习贯彻民营经济促进法,更好凝聚众智众力,推动破除发展梗阻、解决“急难愁盼”,助力民营经济千帆竞发。
01 精准服务,用好“赋能之手” 德国,慕尼黑。2025年欧洲智慧能源展上,宁德时代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兆瓦时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引发关注。 如今,全球每销售3辆新能源车,就有1辆搭载宁德时代的电池。看2024年全球市场储能出货排行榜,宁德时代以绝对优势领先。 何以成就“宁德时代”?从爬坡过坎到站在聚光灯下,企业能心无旁骛干实业、谋创新,离不开优质的营商环境。 践行“四下基层”,组建重点服务专班和工作组,有力保障项目所需要素资源;绘制“招商地图”,做好产业配套,推动建成正负极材料及电解液生产基地;出台“锂电七条”等政策,上线企业服务平台,实现涉企问题联动处置、闭环管理……细处发力、汇聚合力,福建宁德为企业减负添力,也收获产业发展红利。 我国民营企业实力与日俱增、创新活力涌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比超80%;世界500强中,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28家增加到34家。但在发展过程中,民营经济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有针对性地加强和优化服务,扎扎实实解决问题,才能更好为企业保驾护航。 精准服务的前提是摸清需求。河北泊头市,一家知名汽车模具生产企业有投资意向,却对政策了解不足。企业相关负责人扫描二维码,进入“码上联”应用场景,尝试咨询。第二天泊头市工商联就打来电话解答,后续还派专人上门,企业的政策盲区被快速消除。通过推出“码上诉”“码上联”“码上减”“码上融”应用场景,当地以小小二维码精细施策,打造为企服务新生态。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建立畅通有效的政企沟通机制,及时听取包括民营经济组织在内各类经济组织的意见建议,解决其反映的合理问题。”民营经济促进法的相关条文,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注重听取企业意见、回应企业关切。 企业面对的挑战是复杂的,企业诉求也是多元的,如何使惠企纾困政策举措覆盖面更广、企业获得感更强?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下足“绣花功夫”,找准“小切口”,精准发力,让“有形之手”成为“赋能之手”。 比如,因地制宜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将真金白银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节支降耗。再比如,在完善“一网通办”上加把劲,落实《关于全面推行以专项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记录证明的通知》,真正实现“一份报告替代一摞证明”。企业的“病症”或许各异,但“病理”往往有共性。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善于找规律,通过办好一件事解决一类事,确保政策红利能直达快享。 统筹“当下改”与“长久立”,注重建章立制,才能真正稳预期。通过大数据比对,将经营主体自动移出异常名录,“无感”实现信用修复,北京今年一季度助力6万户企业重塑良好信用。以往成本数万元、耗时数周,如今“一键生成”,四川成都推出智能服务,企业仅需通过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系统补充完善必要信息,即可生成符合规范的“一厂一策”方案。用创新的办法、完善的机制破解发展中的难题,潜力还很大。 阳光雨露,滋养万物生长。今年一季度,全国新设民营企业197.9万户,同比增长7.1%,超过过去3年平均增速。不止步、不停歇、不松劲,做好精准服务文章,扎扎实实减轻企业负担,助力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搏击长空,中国经济巨轮将迸发更澎湃的前进动能。
02 破除壁垒,推动公平竞争 如何破除市场壁垒?破除壁垒能释放多大发展动能?来看河南洛阳的案例。 此前,由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较低,产业前景不甚明朗,社会资本对充电桩建设持观望态度。洛阳为加快推进全市充电桩建设,授权地方城投公司进行特许经营。然而,这一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不仅建设数量跟不上,服务质量也不高。顺应市场和群众需求,2020年7月洛阳主动放开充电桩市场。 数量从2020年的1300多个增长到2024年底的1.5万余个,服务费从每度电8毛钱下降到3毛钱左右——数字为证,相关举措助推洛阳公共充电桩建设提质增速,促进了当地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 破除壁垒,推动公平竞争,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环境,能够有效提振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增进民生福祉。 公平竞争犹如阳光雨露,对民营经济的茁壮成长不可或缺。制定民营经济促进法,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保证各类经济组织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这部基础性法律,有许多处关于“同等”“公平”“平等”的表述,并将“公平竞争”列在总则之后单独成章,回应了民营企业长期以来的关切。 促进公平,既有法律武器,也有务实行动。就拿招投标来说,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除法律另有规定外,招标投标、政府采购等公共资源交易不得有限制或者排斥民营经济组织的行为。”河南推进招投标专项整治,保障民营企业等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招标投标活动;广东深圳试点招标“评定分离”改革,将技术评审与定标决策分离,强化招投标透明度与经营主体自主权……各地创新举措,将民营企业在公共资源交易中的平等地位落到实处。今年1—4月,民营企业中标率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1亿元以下的项目民企中标数量占比超80%。 市场准入是各类经营主体开展经营、参与竞争的起点。一张不断“瘦身”的清单,照见公平市场向前迈进的稳健步伐。 从2018年出台至今,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历经4次修订,事项数量由最初的151项压减至目前的106项,压减比例约30%。一批行业准入限制得以放宽,各类经营主体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进得去,实现“清单越缩越短、市场越放越活”。不仅如此,“国家实行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写入法律,进一步强化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有助于从治理源头激发民营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有形的壁垒需要消除,无形的壁垒也亟待打破。当前,多部门正联合开展行动,对存在“违规扩大审批范围、变更或增设审批条件”“准入标准过高、审批流程过长”等情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整治,推动“非禁即入”落地生根。市场壁垒不仅是民营经济壮大的“拦路虎”,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发现一个就要打破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从政府采购中“身份歧视”的“潜规则”,到市场准入方面审而不批、许而不可的变相门槛,种种隐性壁垒的破除也关系民营企业对于公平的感受,事关民营企业家的法治信心、发展信心,事关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与潜力。 壁垒消除的过程,也是观念更新的过程。民企贡献了超一半的“新三样”出口,DeepSeek以“低成本+开源”模式冲到行业第一梯队,搭载鸿蒙操作系统、积累超2700项核心专利的鸿蒙电脑问世……我国民营经济在时代浪潮中加速向前。呵护其向“新”而行、再攀新高,需要公平竞争基石的支撑,也离不开良好社会氛围的托举。 公平的生命力,在于可感可及。聚焦民营经济健康发展面临的痛点难点问题,不折不扣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当“平等对待、公平竞争、同等保护、共同发展”原则化作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现实案例,民营经济将在更广阔舞台上展现新作为、迸发新活力。
03 强化监管,着力整治乱象 民营经济如何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不可或缺,有力有为的外部监管也必不可少。明法度、立规矩、治乱象,着力清除发展路障,方能助其踏平坎坷,不断实现新突破。 全面清理存量涉企收费政策,对不合规收费项目应废尽废、应调尽调;严格开展新政策合规审查,避免违规收费政策“带病”出台……着眼乱收费、乱罚款、乱查封等问题,市场监管总局在源头治理上出实招。 研究制定行为规范和人员管理办法,厘清权力边界和行为边界,健全执法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坚决杜绝不具备资格的人员执法……针对徇私枉法、该罚不罚、“吃拿卡要”等行为,司法部在执法人员监管上下功夫。 贵州出台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划出“边界线”、立下“硬杠杠”;广州开展专项行动,着力纠治破坏营商环境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聚焦官商勾结、权钱交易、不当利益输送等情况,各地在净化政商关系上想办法。 近期,“有形之手”频频发力。事实证明,纠治越位、改正错位,防止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不搞地方保护主义和自我小循环,同时,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开出“药方”、靶向施治,就能稳定发展预期、增强市场信心。 治标更需治本。遏制乱象发生,还要充分发挥法规制度的基础性、保障性作用。深挖问题根源,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监管,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方能直抵病灶、铲除病根。 从出台《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着力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推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到印发《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坚决遏制乱检查、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再到施行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民营经济法律地位,在服务保障、权益保护等方面作出针对性安排……政策引领、法治护航,将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确保营商环境稳定透明、市场秩序公平公正,让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吃下定心丸、安心谋发展。 强化监管要抵制乱作为、伪作为,也要严防不作为、慢作为。“无事不扰”绝不意味着“不管不问”,相反,还提出了更高要求,呼唤“有事必到”“有求必应”。 “有所不为”是为了更好作为。以“杭州六小龙”为例,当地政府的全周期服务值得借鉴。三个细节观之:协调食堂送餐,确保研发人员心无旁骛投入《黑神话:悟空》游戏制作;借助人才计划,群核科技获得150万元启动资金,解决创业初期的燃眉之急;推出专利快速预审,为宇树科技入户指导、现场办公。从桩桩件件小事着手,展现“你需要,我解决”的务实作风,提供“接地气,解难题”的躬身服务,有力护航企业发展。 也应看到,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弊端,“有形之手”该出手时要出手。服务面向的是合规企业,依法保护的是合法权益,而不是搞“法外开恩”、放松监管。 比如,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修订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分领域开展集中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恶意比价、虚假宣传、低价倾销等市场乱象;为更好保障劳动者权益,有关部门约谈外卖平台企业,要求严格落实主体责任、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加强内部管理,切实维护平台内经营者和外卖骑手权益;为确保消费者利益不受损,针对大数据杀熟、价格歧视、直播带货虚假营销等新问题作出规定,明确企业责任义务……持续完善市场规则,着力矫正市场失灵、规范竞争秩序,才能确保民营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 以精准监管整治市场乱象,以贴心服务点燃发展引擎,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民营经济定能在“两手”呵护中一路繁花、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