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4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建工作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非公有制企业的数量和作用决定了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在整个党建工作中越来越重要。
200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文:《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
这个文件开启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的新征程,成为民营经济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大的标志性事件。
(一)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催生了各类新的经济组织,使原来的企业、乡镇、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等基层党建工作遇到了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在新出现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成为党建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1992年,党的十四大第一次要求“在其他各种经济组织中,也要从实际出发,抓紧建立健全党的组织和工作制度。”
1993年8月27日,中组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工作的意见》。
1994年9月28日,中共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在其他各种所有制的企业中,都要加强党的工作。没有党组织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的组织,采取适应各自特点的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开展党的活动。”
1997年,国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大批原国企的党员职工成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流动党员剧增,很多原国企下岗党员职工成为“隐性党员”或“口袋党员”,传统的党员管理模式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模式开始面临巨大的变化和严峻的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1999年底,在全国私营企业中已建立党组织的仅占私营企业总数的1.5%,党组织组建率低、作用发挥不好、工作方法不适应、职责任务不明确、凝聚力不强等问题,都成为非公有制党建面临的突出问题。
(二)
为了切实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充分调查研究和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2000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在个体和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多方面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意见》指出,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积极开展党的工作,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这项工作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意见》明确了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加强党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意见》要求,抓紧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
凡是有正式党员3名以上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当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人数在3名以上、50名以下的,应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不足3名的,可就近与其他组织中的党员建立联合党支部;党员人数超过或接近50名、100名的,可分别建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的基层委员会。党员人数少、暂不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应抓紧把工会、共青团组织先建立起来,为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在个体工商户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可就近、就地建立党组织。
国有、集体企业改组为非公有制企业,或者非公有制企业进行组织结构调整时,要根据企业规模、党员人数和工作需要,同步改建或组建党组织,并相应调整和明确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和职能。
《意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和职责任务。指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执行党章规定的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在广大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其具体职责是:
(1)宣传贯彻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企业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2)关心企业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支持和促进企业发展。
(3)加强党员的教育管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团结和依靠职工群众,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5)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6)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坚持原则,化解矛盾,维护企业和社会的稳定。
(7)领导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8)完成上级党组织交办的任务。
《意见》还强调要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自身建设,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领导。
《意见》出台后,为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迈向新的台阶: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全面推进,党建工作覆盖面迅速扩大。
这一阶段非公企业党建的重点是提高在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率,各地党委就如何在非公企业组建党组织,如何加强非公企业党员管理,如何在非公企业开展党的活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创新,取得了很多成果,积累了很多经验。到2002年底,全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共有党员21.26万名,共有党组织9.9万个,比1997年增加了2.9倍,有效地扩大了党的工作覆盖面,壮大了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力量。
此外,对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的实践总结和理论研讨也全面展开,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理论成果,有力地指导和推动了非公党建的实践创新,一批优秀的民企党建模式不断涌现。
(三)
2008年、2009年,在全党开展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一项重要任务和突出特色就是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
2011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重要性,做好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工作,选好配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负责人,注重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的作用。
2011年《意见》是对2000年《意见》的补充与完善,进一步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党建工作向深度推进、向广度拓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证。
现如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非公有制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党的领导是核心、是根本、是保证。非公有制企业的成长发展,企业党组织发挥了政治核心作用。
《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党建信息和问卷调查分析报告》表明,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作用突出,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双促进、双加强。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推进非公有制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在企业家的支持下,已经组建党组织的企业占总数的98.2%;第一职务担任董事长288人中,政治面貌是中共党员208人,占65.8%,接近三分之二。企业党建呈现出特色鲜明、制度规范、工作活跃的局面。
主要体现在:(1)党建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2)建立符合本企业发展的党建工作机制,有的还建立了基于ISO9001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和党建工作责任制、重大事项集体决策机制、流动党员的管理制度、党群联系制度和党员积分考核制、入党积极分子公选制、党员廉洁保证金制度等;(3)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如在基层一线成立党支部、建立片区党小组负责人制度;(4)开展特色党建活动,如实施党建工程、开展党员主题活动;(5)重视加强党员的学习和培训,采取多种学习和培训方式,坚持开展“三会一课”;(6)将党建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活力党建,坚持党建带群团建,促进党建工作一体化。
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领域,进一步推动建立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组织,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非公有制经济越发展,企业党建工作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