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热点评析

“牧原股份”带给我市中小企业的融资启示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15 1520次阅读

分享到:0

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助力民营企业腾飞

“牧原股份”带给我市中小企业的融资启示

10月25日,从内乡传来消息,被相关媒体称为“A股脊梁,正宗的扶贫概念股”的牧原股份市值节节攀高,首次突破500亿元。

这家从仅拥有22头猪成长起来的中国养猪行业旗舰企业,上市前的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为32.3亿元,净资产12.6亿元;截至目前最新数据,公司总资产180亿元,净资产达94亿元。牧原的生猪出栏量从2014年的185万头到2015年的191万头和2016年的311万头,再到2017年超过700万头;净利润从2014年的8000万元到2015年的6亿元和2016年的23亿元,再到2017年的24亿元。

企业规范上市  注入强大动力

牧原股份始建于1992年,历经25年的发展,现在全国13个省市区拥有85家子公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为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养猪规模居全国第二、全球第四。

牧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始于2014年:1月28日,牧原股份成功登陆深交所中小板,股票代码002714,首次公开发行(IPO)募集资金14.56亿元。

 “上市对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价值,上市过程也是对企业各个方面进行规范的过程。”谈及牧原上市历程,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军记忆犹新。从梳理股权到梳理业务,从财务审计到完善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制度,甚至开会流程都要正式出文件、签字、写日期,牧原股份迅速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一板一眼按照规矩来”。

秦军印象最深的就是收款模式的转变:牧原股份上市前,融资能力较弱,2008年券商团队来公司,决心改变以往遗留下来的、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要求的惯例等。在不增加客户负担的前提下,他们将原来的现金收款模式变为POS机收款,以此降低成本和风险。经过不懈努力,2009年,公司真正实现了财务规范运行,POS机收款也全面推行。这些都为公司财务规范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机遇是留给准备好的人。此前的2012年6月,牧原首发上市申请已通过证监会审核,又遇到了长达1年半的IPO暂停。在此过程中,他们耐心等待,积极筹备,做好了一切发行前的准备工作,并成功登上了IPO重启后的首班车,成为2014年河南省第一家也是当年全省唯一一家A股首发上市的企业。

借助资本市场  拓宽融资渠道

公司上市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借助资本市场的大平台,牧原股份积极利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多元化融资方式进行融资:

2015年12月,牧原股份完成了第一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10亿元。这次股权融资连同首次公开发行募集的资金为公司上市后的快速发展和良好的业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次年,企业出栏生猪即达311万头,实现销售收入56亿元,实现净利润23亿元。今年4月,牧原股份又完成了第二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31亿元,用于生猪产能扩张,建成后可增加出栏生猪规模207.5万头。

牧原股份股权融资共募集资金55亿元,不但为企业发展注入资金,而且使公司的资产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融资能力大大增强。今年9月12日,公司发行优先股的申请获证监会审核通过,将于近期发行,融资总额25亿元,持续为公司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提供资金。

除了充分使用股权融资,牧原还努力发挥融资渠道作用,利用资本市场提供的各类直接融资工具,充分发掘传统金融工具的创新空间,多渠道筹集企业发展所需“血液”:

在债券融资方面,2016年以来,集团公司成功发行了21亿元的可交换债,发行中期票据14亿元;注册超短融40亿元,发行13亿元,8亿元扶贫中票、10亿元绿色债正在实施。

在国内银行贷款方面,截至今年8月底,与牧原股份合作的银行已有30家,授信余额135亿元,贷款余额68亿元。牧原股份与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原银行南阳分行分别签订5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与人保财险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保险、融资等领域展开深层次合作。

在境外银行贷款方面,得益于上市后良好的信用,公司获得了境外银行的支持,其中亚洲银行贷款1020万美元,荷兰合作银行2308万美元,国际金融公司80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近8亿元。

在融资租赁方面,2015年、2016年,牧原股份和珠江金融租赁公司、远东国际租赁公司成功开展总额为1.5亿元的融资租赁业务。

上市以来,牧原累计融资约200亿元。通过融资助力,公司生产规模和效益出现爆发式增长。今年1~8月,牧原股份共出栏生猪445万头,销售收入达到61亿元。

牧原财务部门负责人认为,与间接融资相比,直接融资的优势很多,分散风险,有利于金融稳定;企业可以获得较为稳定的长期资金,有利于降成本、去杠杆;透明度高,在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督之下,企业更合理地使用资金,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积累良好信用 优化融资环境

企业上市以来,牧原股份丰富的融资渠道和强大的融资能力,已经成为一项核心竞争力,成为推动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重要动力。

2005年前后,中国农业银行股改上市,牧原累计欠农行的2450万元贷款在可打包剥离、免于偿还之列。面对“公司养猪10多年也赚不到这么多钱”的诱惑,集团董事长秦英林毅然放弃享受政策剥离贷款的机会,顶住了压力,在公司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主动找到银行办理还款手续。最终,公司靠发展还清了全部贷款。

牧原讲信用、勇担当,赢得了金融部门的信任和日后的“破格”支持。很快,有8家银行分别为公司授信,贷款几千万元、几亿元,更有国际金融公司(IFC)主动找到牧原公司投资入股1000万美元。农业银行曾创新贷款方法,允许用生猪活体做抵押为公司提供5000万元贷款,这笔国内首单生猪活体抵

押贷款,成为银行创新抵押贷款的典范。

诚信的“好名声”,也让牧原在市场上尝到了甜头:

2014年,养猪行业遭遇10多年来最严重的亏损,猪价跌至不足10元/公斤,每销售一头商品猪最多亏损400元,很多养殖企业举步维艰、难以为继,甚至寻求并购。就在这一年的年初,牧原公司完成IPO募集14.56亿元的资金,具备了较大的资金优势。同时,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信用,加之上市之后公司信誉度、品牌效应大幅提升,依然获得金融机构的大额度授信贷款。

就在这一年,牧原在全行业大面积、深度亏损的情况下全年实现净利润8000万元。全行业亏损,客观上也起到了“去产能”的效果,直接导致2015年之后的猪价一路上涨,公司利润连创新高,2015年公司实现净利润6亿元,2016年达到23亿元。

企业发行股票、募集资金到位后,负债率大大下降,资金充裕,企业资信评级也显著提升,不仅增强了在传统渠道(商业银行)获取贷款的能力,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股权、债务)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上市以来,牧原公司完成了两次非公开发行,累计募集资金总额41亿元;2016年,公司完成了14亿元中期票据发行,注册了总额为40亿元的超短融,首期发行4亿元。

这一系列的直接融资,对于上市前的牧原公司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登陆资本市场后,牧原股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上市前的2013年底,公司总资产为32.3亿元,净资产12.6亿元,生猪出栏量131万头;截至目前最新数据,公司总资产180亿元,净资产达到94亿元。

苦练企业内功 破解融资难题

正是由于股份制改造,优化了企业融资环境;正是企业的上市,才给企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秦军说,牧原是从小企业发展过来的,对小企业融资难有切身体会。他认为,经营业绩与规范运作缺一不可。企业能够实现上市的目标,最基础的因素是盈利能力,这是大家公认的。另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牧原公司在上市

过程中感受深刻的,就是规范运作。只有合法合规经营,才能保持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牧原股份强化内功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高绩效人才计划的实施。公司结合2015年、2017年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同步实施了“第一期、第二期员工持股计划”,总金额16.8亿元,参与员工近700人;今年8月又实施完成了“第三期员工持股计划”,总金额8亿元,覆盖4339人。三期员工持股计划覆盖员工超过5000人,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本9.66%,员工持股比例、覆盖人数和持股金额均位居全国3000多家上市公司前列。

作为已经成功登陆资本市场的龙头企业,秦军借本报提醒那些跃跃欲试的企业: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上市路径。当前,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完善,我国已形成了以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为主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首先,企业要慎重选择中介机构。目前市场上中介机构良莠不齐,选择实战经验丰富、业绩突出的中介机构合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企业要找准自身定位。发展相对成熟的企业可以选择主板、中小板上市;处于高科技新兴行业,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成长性强的企业可以选择创业板上市;更多还处在初创期的小微企业,可以选择先在新三板挂牌,待条件成熟时再考虑转到主板、创业板上市。

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