弋阳县工商联组织建设亮点多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4-27 1681次阅读
近日,全国工商联会员部与江西省工商联有关人员赴江西省弋阳县工商联进行了蹲点调研。
工商联服务大局亮点多
弋阳县工商联被江西省工商联视作全省工商联工作的“一面旗帜”,这源于弋阳县工商联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取得的成绩。
据了解,多年来,弋阳县工商联在县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着力帮助了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把弋阳县特产的年糕、扣肉、米糖等食品做成有特色、有市场的产品,从而,推动了食品行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了“叫得响、立得住”的食品品牌,有效地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
在当地企业中有这样的说法:失火先找工商联。
“县工商联会员中有多家企业曾先后发生火灾事故,这些企业的负责人发现失火后拨打的第一个电话不是火警‘119’,而是不约而同地打电话向我求助,基于这种信任,我每次也争取第一个到达现场组织施救。”县工商联主席叶华平说。
可见,弋阳县工商联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解企业之所困已经成为平时工作中的一种作风。
叶华平介绍说,我们还提出当好企业的“联络员”、“解困员”、“推销员”和“维权员”,坚持服务兴会的宗旨,以情感人、以诚换心,把工商联建成企业认可的“娘家”。
记者还了解到,为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县工商联通过专业担保、行业担保、会员互助等形式,先后为100多家企业累计融资7亿多元;为帮助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县工商联先后与30多个城市商会建立了友好商会关系。10多年来,从叶年平带领工商联班子成员骑着自行车登门拜访企业、发展会员,到如今企业主动找到工商联要求入会,弋阳县工商联实现了组织凝聚力的大幅度提升,目前,全县600多家非公有制企业中333家是工商联会员。
此外,县工商联还积极引导企业投身光彩事业,回报社会。先后有50余家企业同100多个村建立了帮扶关系,开发农业项目10余个,带动农民5万多人。同时,县工商联结合当地农村实际积极探索帮扶解困的长效机制,推动会员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多作贡献,多年来在民族文化村和公路建设方面会员累计捐款超过1000万元。
难得的是,县工商联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自谋出路,积极做好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教育培训工作,努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提高政治素质和个人修养。2007年,县工商联组织会员企业负责人自费赴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学习EMBA课程,促进了会员企业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的作为。
亮点长效性有保证
据了解,目前,弋阳县党委和政府将工商联工作与其他政府部门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推进、同考评,建立并落实了县工商联列席县委、县政府有关会议制度;在出台有关非公有制经济文件时,都会充分征求工商联的意见。
弋阳县工商联之所以有这样的工作成绩取决于:有一个好班长、有一套好制度、有一个好团队、有一种好氛围。
班长也就是县工商联主席叶华平,记者也从会员企业负责人的描述中,看到了一个为人正直、亲历亲为、能力卓著的工商联干部,有了这样的干部,工商联工作就有了活力,执行力便从中而来了。
在调研中记者发现,弋阳县工商联的工作制度可以用“公平、阳光”4个字来形容。从不搞“一言堂”,这得益于工商联本身的一整套公开、透明的制度保障。
弋阳县工商联建立了会长办公会制度、大事议事制度、会员发展工作制度、会费管理制度。从而对所有会员一视同仁,并严格照章办事,确保一碗水端平,让会员暖心、安心。不能不说,弋阳县工商联在制度建设上作出了有益探索,为保证工作有序开展夯实了制度基础。
叶华平说:“人手少、经费少、工作头绪多是县级工商联组织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破解人手不足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充分调动企业家兼职副主席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提高主人翁意识和公益精神,积极参与工商联工作。”
事实证明,通过专门委员会的运作和磨合,多年来,兼职副主席在工商联参与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对工商联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步加深,已经形成了发挥兼职副主席作用的良性循环。
工商联工作仍需加强
在走访基层商会和行业商会的过程中,调研组也发现,目前在弋阳县下辖的16个乡镇(场)中,只成立了弋阳县工商联曹溪分会一个基层商会。
虽然曹溪分会在加强自身建设和发挥职能作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效,形成了一套工作模式,但弋阳县工商联在基层商会建设中仍存在成立数量偏少、覆盖面较窄的问题,与《意见》中“加强工商联基层组织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尚有较大的工作空间。
最后,调研组给出三点建议:首先要探索建立选拔任用基层工商联干部的工作机制,明确选人、用人标准,把“选好人”作为加强基层工商联工作的关键环节抓好、落实。其次是把握重点、克服难点,切实加强基层商会建设,延伸工商联工作手臂,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最后,可以结合工作实际,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在基层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档案归口工商联管理的工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