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十五,这年就算过完了。
本周,有三个比较重要的经济方面话题,看来不能不说说了。
其一,就是去年中国GDP实现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GDP为5.879万亿美元,日本为5.474万亿美元。显然这一数字可以表明中国崛起的努力,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中国人均GDP在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排在124位,虽然经济总量第二,但人均GDP与日本无法相比,日本人均GDP约为中国的10.6倍。显然我们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
也就是在14日,日本内阁府公布2010年全年经济数据的同时,日本经济财政大臣谢野馨明确表示:“日本将不会与中国竞争GDP排名,我们搞经济不是为了排名,而是为了使日本国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样的“明确表示”,和我们一些官员“以GDP论英雄”形成截然不同的反差。这样的“明确表示”,客观地说是很刺激人的,尤其是很刺激中国的一些官员。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们的GDP有多少是靠财政投入和货币超发堆积起来的,“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等,这都会快速地把GDP弄上去,但百姓的幸福指数怎样,是不是随着GDP的增长而增长,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的是冷静。
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日本近20年的经济低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是否会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这都需要我们高度的警惕。
其二,15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数据,1月份CPI同比上涨4.9%,PPI同比上涨6.6%。从数字来看,1月份CPI并没有达到此前市场分析人士预期的“破5”。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近一时期市场飙升的物价,其实应该在5%以上,这多少形成“数字CPI”和“心理CPI”的巨大反差。
这里有个问题必须要说,那就是从今年1月起,我国CPI开始使用新的统计方案,调整后的CPI权重将居住价格提高4.2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所占权重下调了2.21个百分点。针对这一调整,国家统计局做了必要的说明。
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民以食为天,天天都是要吃饭,而非所有人都要不停地租房、买房。公众对当前食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感受的就是钱口袋和餐桌。而不能把目前这样新的统计方案所呈现的数字,视为通胀压力在减缓,反而针对中国的国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通胀压力仍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虽然我们可以持乐观的态度,货币政策进一步的奏效,全年将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通胀是可控的,但无论是从国内和国外的两个市场来看,战通胀,保物价,仍是我国当前经济把握的重中之重。在物价上,决不能自欺欺人,尤其是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物价上涨的各种潜在危险仍在“暗流涌动”,通胀预期是在强化,市场的众多表现在证明这些。
其三,北京楼市新政从昨天(17日)执行,新政的出发点显然是非常好的,重点放在打击投机倒房,打击投资性购房,但我们不难看到,北京楼市新政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限制外地人在北京购房,其中还让很多人从新政中读出,潜藏着对北京人口总量的控制的意味。使得很多人对北京这样一个限购令,读出的就是限制外地人在北京购房。
对楼市的调控,采取这样的办法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是不是就是最好的市场手段,这确实值得商榷。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行,这样的限购令,房价会降下来吗?显然不会。房地产泡沫会挤掉吗?也值得新的担心。同时,我们还将看到,关于此前人们期待的户籍制度改革,在这样一个“限购”下,也将付之东流。
而在这样一个“限购”的大势下,不得不让人想到,北京刚刚执行的北京治堵方案,也仍然是同出一辙。
一管就死,一放就乱。难道我们还要再次步入这样的轮回?
我们在采取新的办法时,有多少是采取的市场手段?有多少采用的是非市场的办法?有多少是倒退?有多少是行政命令和长官意志?最简单和最粗暴的办法虽然会立即见效,但留下的麻烦是滞后的。
如何清醒、冷静、理性,可以说时时都在考验我们的智慧。而在很多具体问题和整体把握上,自欺欺人是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