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热点评析

破解民企融资难仍须政策给力

来源: 发布时间:2011-03-16 1314次阅读

分享到:0

     2011年,我国拉开了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大幕,这对于在“十一五”期间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主力军的民营经济来说,必将会迎来更大、更多的发展机遇。
    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在这些快速发展和机遇的背后,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仍面对诸多挑战,其中重要的一个就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近几年来,尽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一难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桎梏。
    那么,站在“十二五”这一新起点的门槛上,如何进一步破解和攻克民营企业“融资难”这道难关,助力广大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市场期待着答案。
    未能破解的“心病”
    在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的民营经济可以说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据有关部门统计:“民间投资增幅超过330%,民营企业出口总额增长223%,个体私营企业完成税收增长172%”。毋庸置疑,民营经济为中国经济破浪前行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一组数据,据全国工商联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40万户,成为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私营企业注册资金总额超过19万亿元。
    而从投资规模、对外贸易、税收贡献等各项经济指标上看,民营经济都实现了成倍的增长,尤其是在保民生的重要内容――扩大就业一项上,2010年底我国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总数已超过1.8亿人,年均增加1200万人,5年增长55%以上。
    这一系列数据告诉我们,民营企业已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分量。
    这一点,国家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陆续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来鼓励和扶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如2005年和2009年国务院了出台“非公经济36条”和“中小企业29条”,去年,又颁布了支持和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新36条”和《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等,同时各省市地方政府也响应中央号召,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政策。
    可以说,民营企业越来越受重视与关注,但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心里一直有块“心病”,那就是始终无法得到破解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资金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就是一条生命线,但实际上,资金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是稀缺资源,一家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事事都离不开资金,没有资金一切经营过程都无从谈起,连命都保不住,更别提企业的发展了。”一位企业家在与记者对话时谈到。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诸多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所面临的最大的瓶颈问题。
    一位从事环保行业的企业家告诉记者说,“像垃圾处理这样的节能环保产业在研发和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一般的民营企业是很难独自承担的,虽然之前国家也有相关的政策支持,但真正能够给予到民营企业的可谓杯水车薪,而民营企业本身实力较小,自身信贷能力薄弱,如果想要为新型项目进行融资简直比登天还难。”
    心有余但“力”不足
    近几年来,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各方都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现象仍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终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与企业自身原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另一方面则与我国目前单一的金融体制有关。
    国务院参事室特邀研究员保育钧曾公开坦言: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但说到底是中国的体制问题,一元化金融体制对多元化企业,这就是基本矛盾所在。保育钧表示:“中国没有专门为民营企业设的银行,上市银行不是为民营企业而是为国有企业设立的,而民营企业指望通过地方政府来给贷款显然又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原因是“信息不对称”。业内专家分析认为,由于中小企业存在信息不透明等因素,带来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中小企业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
    通常来说,商业银行为降低“道德风险”,必须加大审查监督的力度,而中小企业贷款“小、急、频”的特点使商业银行的审查监督成本和潜在收益不对称,降低了它们在中小企业贷款方面的积极性。
    这就形成了一个既令人头疼却又无法得到破解的“融资难”现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量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部分扶持民营经济的政策也存在门槛太高、申请程序繁琐等问题;与此同时,对民营经济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依然存在,缺乏鼓励和推动民营经济敢闯敢试的激情和热情,民营经济单打独斗的“编外”身份在许多人眼里还未改变。
  紧缩政策致“雪上加霜”
  如果说上述因素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最根本的原因和矛盾所在,那么,去年下半年以来,紧缩货币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无疑又让不少中小企业再暗暗捏了“一把汗”。
  “国企钱多四处投,民企贷款磕破头。”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的戏言,而这戏言的背后折射出的无疑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辛酸。
  而当前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贷款利息增加,中小企业越来越差钱。除此之外,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上调无疑又让这一状况雪上加霜。
    据公开的一项数据显示,传统的银行融资难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占到总比例的50%,民间各种形式的融资(比如企业间拆借、亲友借款、典当及地下钱庄等)占比达11.1%,而借助风险投资、股票上市等渠道融资的比例相对较低,仅为2.4%。值得一提的是,有高达61.9%的企业认为企业规模扩张所需资金难以满足。
    业内人士指出,由于中小企业的规模小、可供抵押的资产少,抗风险能力较弱,不少银行并不愿意冒险。
    近期紧缩政策的不断出台更是让很多中小企业揪着一颗心。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上半年央行仍然会不断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年内目标是20%。这样一来,中小企业贷款必然会受其影响,企业的融资之路会越走越艰辛。”
政策要“给力”
    针对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业内专家认为,这不仅仅是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仅需要民营企业自己想办法去解决,更需要中央在政策上给民企以指导和扶持。
    虽然新“非公经济36条”里的第十八条明确表示,允许民间资本兴办金融机构,鼓励民间资本发起火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放宽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中法人银行最低出资比例的限制。但业内人士坦言,到目前为止,村镇银行的发展数才1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不是作为金融机构,而是作为一般的工商企业来看待,归根结底,央行、银监会很难放开对民营银行的限制。
    而要想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专家认为,就必须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形成多种经营形式、多层次、机构合理、运营安全的金融体系。
    一位业内权威人士曾这样建议,以推进建立小型金融机构和鼓励金融创新为重点,构建适应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解决小型、微型企业融资难题,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关键所在,加快推进小型金融机构发展、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是根本途径。
    该人士表示,我国要下大力气发展多种形式的小型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一套适应小型微型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以民间资本为主体发起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制定审核标准,严格审批程序,逐步允许民间资本控股村镇银行或社区银行;在加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引导地下金融公开化、规范化;鼓励金融创新,稳步推进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和集合债券融资,积极探索试点股权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并购基金发展,不断扩大小型微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信用担保、产权交易、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积极探索融资超市、网上融资服务等多种模式,为小型微型企业贷款提供便利。
  “我们的政府应在更多更细致的环节上给中国民营企业以更多更有效的支持,只有经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使得中国民营企业迎来又一个春天。当然了,除了推进适合于中小企业融资的各类金融机构和服务体系建设外,中小企业也要完善和健全中小企业管理机制,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企业自身融资能力。”业内人士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