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频道

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频道 >>热点评析

实现新型政商关系的几点思考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9-01 2103次阅读

分享到:0

实现新型政商关系的几点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民建、工商联界委员联组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团结凝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提出要求,希望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把许多人一度纠结的政商关系科学而准确地概括为“亲、清”,还从领导干部和民营企业家两个向度、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什么是亲、如何做到亲,什么是清、如何实现清。

深刻理解、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亲、清”的论述,对于促进“两个健康”,切实增强工商联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执行力,构建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的政治生态,对于培育崇德向善社会风气、建设和谐文明国度都有重大而积极的现实意义。

亲近,不能亲昵。以真诚之心建立保持亲近、亲密的工作联系,是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需要,也是民营企业家引领企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领导干部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交往是经常的、必然的,也是必需的。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诸多红利的不断释放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逐步发力,民营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春天。民营企业家作为在市场一线拼搏、创业创新创富的“弄潮儿”,对经济发展冷或热的感受最直接最深切,他们已经成为各级领导干部了解情况、寻计问策、沟通反馈和联系服务的重要群众,所以,双方关系“亲”是职责本分。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真正做到“亲”,一是态度上要坦荡、真诚,要求领导干部真心诚意同民营企业家接触交往;二是多多雪中送炭,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释疑解惑。民营企业家如何做到“亲”,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使企业的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统一起来。

亲近,不等于亲昵,也不能亲昵――亲昵生狎亵。努力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营造彼此间清朗的关系,实现人人清爽的心态。公务人员与民营企业家本是各自行进在目标同向、互相平行的两条不同轨道上。领导干部本身是人民的勤务员,是为人民服务的,而企业家的目标是创造价值、获得利润。官员和企业家之间的道路是不会“并轨”的,否则对任何一方,都有越轨、出界之虞。许多反面案例警示我们,如果交往无节无度,公务人员和企业家就会腻在一起,使亲近的关系变味,就容易走向歧路、甚至走向错路。

循理,不能“寻利”。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国事无私,政道去邪”。公务人员同企业家交往,是依据国家工作人员法规、执行公务的职务行为。循理,就是讲规矩、重公理、不悖常理;不能“寻利”,就是以真心换真心,有交集而无交易,有责无欲、立公弃私。这就要求双方在亲密交往中公事公办,在公不言私、谋公不谋私。如果心存私欲,则很容易在彼此的交往中掺杂功利因素,把工作交往变成了私人往来,无形之中就为私欲打开了缺口,容易出现利益交换,就可能出现习近平总书记点到的三类反面关系:封建官僚和“红顶商人”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大财团和政界之间的关系,吃吃喝喝、酒肉朋友的关系。

 陈毅同志在《七古・手莫伸》中写道,“手莫伸,伸手必被捉”。这句耳熟能详的诗词,对公务人员、民营企业家都有警示意义。形势任务决定了领导干部“手莫伸”。党中央坚持对“老虎”“苍蝇”一起打,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伸手必被捉”。习近平总书记还特意提醒领导干部,“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民营企业家“手莫伸”,就是不要主动行贿,更不能有目的地“围猎”领导干部,否则同样“伸手必被捉”。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民营企业家,“要引以为戒,千万不能干这种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伟大征程中,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民营企业家,计利当计天下利,不能在交往中搞利益输送、暗箱操作,否则影响经济发展,祸及自身和家庭。

走正道,不能走“左道”。“政者,正也。”干部清正是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的一条基本要求,是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政商关系“清”的应有之义。公务人员同企业家交往,就要光明正大、坦坦荡荡,这既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官员为政、企业家经商的内在需要。公务人员的行为具有严格的法规限定性,“职权法定”、“法无授权不可为”,这就要求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如果自身不正,行为公正的天平一旦倾斜,个人必然滑向危险的深渊,而且直接影响政府的清廉、政治的清明。

 “靠旁门左道,歪门邪道,搞企业是不可能成功的,不仅败坏了社会风气,做这种事心理也不踏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企业家的告诫可谓金玉良言。企业成功的案例也昭示一个道理:守法者胜、诚信则强,守法诚信经营最安全、最长久。从善如登,企业发展坚持大道直行,也许道路走起来比较辛苦,但方向不会偏、不会错,更不会出事。如果执拗于“剑走偏锋”,净想着“马无夜草不肥”的事,必将害人始、害己终,最终便宜一时、后悔一世。所以,始终走正道,是实现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必由之路。

依法,而不能“靠人”。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扎实推进,我国已步入“以律定清浊,以法定治乱”的时代。识时务者为俊杰。时代在进步,法治在完善,都需要我们在思想上行动上紧跟时代步伐,树立法律至上、法在心中的理念,积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各级公务人员不断提高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既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时代任务,也是确保政商关系纯洁、清白的重要保障。公务人员只要善用规则思维、程序思维,严格依据法定权限开展工作,和企业家的所有交往都在阳光下,经得起时间和实践检验,就一定能够实现亲、清的目标。

 “靠墙墙倒,靠人人跑”,如果要加一句,就是“靠法律最牢靠”。民营企业家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不仅关乎自身健康成长,而且对身边许多人都有很强的社会示范效应。很多企业家有这样的感受: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一个重要因素是得益于党和政策红利;而确保个人安全和自由,根本在于关好“安全阀”、守住“幸福线”。那些指望通过搞定某个人而获得额外好处、利益的概率越来越小。个别本来很成功的企业家,正是因为与个别领导干部搞不正当交往,最终“树倒猢狲散”,反受其累。教训不可谓不深。所以,根本的还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把守法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依法经营、依法治企、依法维权。始终做到法律底线不能破,偷税漏税、走私贩私、制假贩假等违法之事坚决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的亏心事坚决不做。

(本文刊发于2016年第6期《中国统一战线》杂志,作者系全国工商联研究室调研处华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