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宛运集团提出了“十二字”工作法,即“接地气、找问题、想办法、提效能”。这一方法对于我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推进科学发展很有指导意义。
接地气是深入群众、获得感性认识并将其提升为理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接地气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既要“身到”,更要“心到”,特别是要把困难大、问题多、发展慢、基础薄弱的地方和单位作为重点,逐个研究,查找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我在担任基层单位负责人时,经常了解客运市场情况,倾听职工群众意见,曾经到过宛运集团班线开通的许多地方。接地气要注重增进与职工群众的感情。“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脚下沾多少泥土,心中有多少真情。我担任宛运集团主要领导职务20多年,坚持每年春节看望老同志、先进模范和困难职工,到基层单位调研,总是直接到生产一线,与职工群众谈工作、叙家常。
找问题是锻炼我们观察分析问题能力的平台。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矛盾(问题)普遍存在,矛盾运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任何单位和部门都存在问题,有问题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视问题。只有正视问题,找出问题发生的真正原因才好采取针对措施加以解决。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为摸清大学生员工的思想动态,我带领企业有关领导深入一线,开诚布公、推心置腹与大学生员工座谈。大家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结合自身工作岗位,围绕规范客运市场、改善基础设施、强化调度管理、发挥专业特长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像这样的座谈会,不仅了解了青年员工的心声,激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也为集团公司正确决策增添了更为丰富翔实的依据。
想办法是深入分析、科学决策的过程。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要做好这一工作,一是必须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决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致用,通过对科学理论、业务知识和政策法规融会贯通的学习,上接党中央和地方领导机关的“天线”,同时深入调查研究,下连本地方、本单位工作实际这根“地线”,这样才能使决策更加科学、可行、有效。二是虚心向职工群众问计问策。我们要主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矛盾集中的地方,放下架子,与群众“打成一片”,让他们说出“掏心窝子话”。在兰考大地广植泡桐,就是焦裕禄与老韩陵村饲养员肖位芬打通铺,连续三天彻夜长谈,从这位老农嘴中掏出的“真经”。
提效能是上述三种过程的目的和归宿。“效”指的是“效率”,“能”指的是“能力”,效率和能力是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金钥匙”。今年初,我向宛运集团中层副职以上干部重点推荐了前美国总统顾问、著名管理专家史蒂芬・柯维博士的名著《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并在各种场合向大家灌输这七个习惯,即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综合综效和不断更新,同时身体力行,作出表率。我们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加强政策理论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宏观形势研判,并深入职工群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科学决策,确保各项工作部署有效落实;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有效解决少数干部责任意识不强、工作拖拉、效率不高等问题,加快科学发展步伐。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工作是一门大学问,做好群众工作是党员干部的基本功。我们要深刻认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真正深入群众,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带着思考下去,带着问题回来,少生闷气,少说空话,多做实事,把推动科学发展的大事、惠及群众的实事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