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在今年全国政协会上提出民营企业努力做到"三个有更大作为"的要求时,指出:"引进来"是大势所趋,"走出去"也是大势所趋。总书记针对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民营企业"走出去"提出了两点希望:一要抓住机遇、积极作为;二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这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指明了方向。
首先,要充分认识"走出去"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根据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理论,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国家对外直接投资阶段划分的重要标志。按照他的国际直接投资发展四个阶段论,中国已经达到人均GNP2000-4750美元的第三阶段,也就是进入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阶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引进来"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经济大国,我国正处于转变对外开放方式的转折期,"走出去"将推动中国从经济大国成为经济强国。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国际产业重组的良机,正是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此外,近年来民营企业在经济实力、技术与装备水平、科技研发能力、企业管理水平以及员工的整体素质上都有了很大提高,出现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基础和实力。因此,"走出去"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其次,要充分认识民营企业在我国"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目前,民营企业"走出去"已经从随机、被动、盲目向自觉、主动、战略指引转变。很多民营企业将"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对外投资,有步骤地、系统地获取了国际营销渠道、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等要素,提升了企业技术和价值层次,为企业创造了竞争新优势,为转变发展方式奠定了基础。根据商务部的统计,截止2008年年底,我国共有1.2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其中在对外投资主体中,国有企业数量占16.1%,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企业的比重近70%。民营企业的投资额快速增加,所占比重也在逐年提高。同时,我们看到,民营企业在对外经济合作过程中开展了"民间外交",为树立我国良好的战略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力量。没有民营企业的参与,我国的"走出去"战略是难以实现的。
目前,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出领域和方式日趋多样化的特点。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由早期在境外设立办事处、销售公司等简单方式,发展到投资办厂、建研发机构、资源开发,再到投资入股、收购兼并、境外上市及建立战略合作联盟等国际通行的跨国投资方式。一是在海外建立营销网络和渠道,如浙江康奈集团在欧美多个国家开办300多家专卖店,浙江中小企业集中在巴西、南非、俄罗斯等国创办特色专业市场;二是建立加工生产企业,有效规避国内各种不利因素和国际上的贸易壁垒,如万向集团在美国投资汽车零配件生产厂,三一重工在印度、美国建生产基地,淄博兰雁集团在柬埔寨成立服装生产企业等;三是资源合作开发,如重庆博赛矿业集团在圭亚那收购了铝矾土加工厂和近2亿吨储量的铝矾土原矿,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耐火级铝钒公司;四是建立设计和研发中心,如华为公司在瑞典、印度设立研发中心,温州的庄吉、法派在意大利设立设计中心等;五是建立境外产业园区"集群式"走出去,如浙江的华立集团、山东的西北林业集团、江苏红豆集团等已经分别在泰国、俄罗斯、柬埔寨等国建立国家级经济贸易合作区;六是并购海外企业,如苏宁电器收购日本家电连锁公司,成为首个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连锁经营企业。
最后,正确认识民营企业"走出去"的优势和问题。民营企业"走出去"具有独特的优势,比如产权优势、机制优势、成本优势、企业家创业精神优势和民间性优势。不过,也要看到,民营企业自身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缺乏国际人才,这是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其次,民营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构架与跨国公司还有一定差距,国际化能力有待提高。其三,一些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经验不足,风险意识不强。其四,个别民营企业缺乏信用,存在短期行为,引起在境外的中国企业之间恶性竞争,造成我国国际形象受损。